查看原文
其他

国人「阅读环境退化」的几种现象

2016-10-24 怡叔 百闻不如怡见

文/李怡


*以下讨论皆针对non-fiction读物/以求得知识为目标的读者


在不断阅读书籍与微信文章的过程中,我发觉人们每天浸泡的阅读环境已经悄然变化,严重的说是在:逐渐退化对我而言,作为观察者看这个“读者与作者共同造就”的现象很有趣,同时亦觉得“阅读环境”对各位意义重大,值得专门写篇小短文来讨论。


观点空洞现象
现在,无论是读者还是写作者,观点提炼的能力都更弱了。这种现象发生可能是因为思维力低下,亦有可能是因为单纯的偷懒。当然,持续偷懒会逐渐演变成思维力低下。《刷爆微信朋友圈的7种策略》、《XX的3大法宝》或者《当我们在谈XX,我们在谈什么?》,上述标题大抵上代表了一种观点空洞文章的态度,习惯用一个吸引眼球的勺子,而不是给出更有意义的观点。看起来,我们的读者也很乐意与接受这些零散的信息点,而不是一个强有力的观点。

逻辑虚无现象
现在,更多知识内容使用1,2,3的段落标题了。我不知道是否受咪蒙之类启发,还是单纯自己偷懒。但用数字作为段落标题毫无意义,既无法给读者一个阶段性的结论,也无法让全篇逻辑转承起合。你写的不是故事,应该是有组织的知识/观点。

东拼西凑现象

现在,更多作者知道读书的“重要性”了。因为对经典书籍的快速组合,可以将前人系统验证的内容拼凑为一篇你的“原创”,内含大量数据、实验。《影响力》、《黏住》、《疯传》、《引爆点》、《学会提问》、《金字塔原理》,《营销管理》、《乌合之众》,至少在我们行业,上述几本书的几个微小观点即可构成一篇看似高质量的内容。而作者纯粹借助了自己的记忆力与读者的信息不对称。相对而言,这样的内容对读者有误导的风险,对作者危害则更大。我建议作者,至少要提出自己整合后的“新观点”。


哗众取宠现象
现在,标题党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了。人人都对标题动心思,因为标题意味着点击概率。然而更加可怕的是由标题引发的观点改变,会给人带来误导。以著名自媒体罗辑思维在10月9日的语音和文章《为什么现在富人比穷人更热爱工作》为例,原文来自《经济学人》,原标题是《报酬与休闲时光:要想洒脱不容易》。其实原文并没有表达“富人更热爱工作”,而是“从事高水平/创造性工作的人士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工作中”,这群人完全不=富人。更改标题以后,此文更容易吸引普罗大众点开的文章了,且读者的思考可能也因此受到干扰。

渴望速成现象
现在,越来越多读者渴望速成了。原因可能是他们比较忙,没时间;这是知识快餐开始大规模崛起的一个机遇,诸如《得到》这样的APP,以及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》这样激进的名称越来越多,撩骚大家的G点。越渴望速成,越相信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收获不虚,可谓恶性循环。问题更多在读者而不是作者,因为作者已经相应掌握了体系化的知识结构,能够输出足够有“启发感”的内容;而读者容易被“启发感”所蒙蔽,误以为自己已经“得到”。所谓节省时间的捷径,说不定到头来还是浪费时间。


伴随信息爆炸和媒介碎片化,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很合乎情理。我没有解决办法提供,只能列出我所见来提醒你。这个世界依然是少数人的,商业成功依然是依赖信息不对称的,获得真知灼见依然是需要付出大代价的。


有一个指导方法永远行之有效:保持质疑,不做大多数人。




关于阅读的更多文章:

年轻人,请勿“快”读书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